展览时间
2025年5月1日-2025年7月10日
展览地点
湖里区岭下西路1号合立道大厦2楼展厅


【展览现场】
[ 序 ]
2025年5月,合立道大厦2楼展厅展出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合立道设计集团执行总建筑师林秋达先生100多幅水彩草图。
展览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:《似水流年-水彩记忆》和《如水思绪-水彩草图》。林秋达用他的画,辅以简单又饱含情感的文字,呈现他的建筑世界。




【波士顿】
[ 似水流年-水彩记忆 ]
《水彩记忆》部分是水彩绘制的街景,分为国外和国内两个部分。
国外部分包括了林秋达在美国留学和旅行期间创作的街景画作,包含波士顿、华盛顿、费城、纽约等东海岸城市,主要表现的是哈佛大学、耶鲁大学、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校园场景。

【弗吉尼亚理工大学】


【耶鲁大学】


【哈佛大学】
这些作品中既有林秋达二十年前的旧作,也有2024年他赴美故地重游后的新作。大部分是彩色画作,也有一些运用水溶性石墨棒创作的单色速写。

【单色速写】
关于林秋达留美期间的水彩作品,可移步《哈佛园的似水流年》详细阅读。

【二十年前的旧作】
国内部分,则展现了厦门老街、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村落空间。

【闽南大厝】

【徽州牌坊】

【厦门青礁慈济宫舞龙】

【厦门民立小学外的小巷】

【厦禾路1980】

【厦门第八菜市场】
“厦门老街描绘的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厦门中华片区的老建筑。小时候我住在厦门第八菜市场,几年前我偶然重返那片区域,穿梭在似曾相识的小巷里,竟然意外地找到了曾经的家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四十余年过去了,除了些许破败和杂乱,这些老房子几乎未有任何改变。”
---林秋达

【厦门第三幼儿园】
“我童年时就读的第三幼儿园(1982年,现在的鹭江幼儿园)、母亲曾经工作过的仓库,以及第八菜市场的布局,都保持着原样,仿佛是一个封存了四十年记忆的时间胶囊。现实的景象与记忆中的场景逐渐融合,于是我用比眼前的景象更加鲜艳的色彩,去还原童年时期的空间感受。”
---林秋达

【妈妈的仓库】

【四十年前】
“《水彩记忆》之所以不称为‘写生’,是因为这些画作大部分都不是现场绘制,而是根据照片重组后的记忆片段。(其实,旅途匆忙,时间不允许只是个借口)”
---林秋达
[ 如水思绪-水彩草图 ]
水彩草图部分,是一百多张以水彩画、水彩卡片为载体的建筑草图,包括了项目的初步构思草图和平时积累的一些想法。


【草图卡片】
林秋达收藏着一本斯蒂芬霍尔的《Written in Water》,数百张小小的水彩卡片,记录了霍尔最闪亮的建筑思想。受霍尔影响,他也曾尝试使用小卡片绘制草图(本次也展示了一百多张10x15的小卡片),但受限于尺寸,总觉得施展不开,于是后来改为与写生画规格相同的8开水彩画纸。



【水彩草图3】
展览主题中的“50+”有两个含义,一是数量超过50幅,二是作者今年刚好50岁。
“不经意间,从1994年开始学习建筑和美术绘画,已经整整三十年了。这次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很长,涵盖了从2003年到2025年二十多年的时间。但实际上,从2007年回国后到2023年,大约有十几年的时间,由于过分依赖计算机和其他种种理由(总是会有偷懒的借口),基本没有采用以手绘的方式去表现建筑,停笔长达十来年。直到2023年,兴之所至,我才重拾画笔。”
---林秋达

“十来年不动笔,手生了,磨蹭了。不像油画,水彩是很诚实的媒介,作者所有的犹豫不决和反复修改都可以在画面上寻到踪迹。不少画面被我涂涂改改,刷刷洗洗,甚至拿了20年前的废作,下狠手刮、擦、刷、洗,大胆覆盖。这既是一种尝试,也是为了克服自己面对画纸时的犹豫不决。水色淋漓,无论好、坏、对、错,都是解压的消遣。
我不是专业画家,涂涂画画就是业余爱好,让画面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建筑师的业余创作痕迹,挺好。”
---林秋达


【水彩用具】
“2025年,已经进入了AIGC时代。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?在这个单凭寥寥数语就能够生成逼真图像的AI时代,坚持用铅笔、水彩和钢笔去表达设计思路,是否还有现实的意义?”

【墙上的小模型】
“手持二十年前绘制的草图,当年一笔一划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。然而,同一时期使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和推敲的过程,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。
铅笔和水彩勾勒的每一笔,却都映射出建筑师思想的纠结,让我回想起那些朦胧的想法是如何在脑海中闪现、最终通过手和笔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形态。
相较于数字媒介,物理媒介在这一刻更添了几分人文情怀和回忆的价值。无论如何,画画的那几个小时就值回票价了。”
---林秋达

【单色速写】
[ 展 讯 ]
展览:似水流年·如水思绪--林秋达水彩草图展
作者:林秋达
时间:2025年5月1日-7月10日
地点:湖里区岭下西路1号合立道大厦2楼展厅
文字、图片:林秋达
编辑:合小道